一切唯心造

心在何方?

在東方社會,當我們說心,往往指的是‘心臟’那處,認為是heart,實則mind(心識)是較難體現的。

#心是自我意識的投射

無論是傾心、動心、歡喜心、恐懼、擔心、執著心, 乃至我們常說「放在心裡」、有心了,我們的感受往往跟心運行的軌跡綁在一起。

心得以感知幸福,也得以感知痛苦。就在得到的剎那,亦在失去的瞬間升起。

而我們的身與心,時時緊密的連在一起。

但身(色)有形,心(受想行識)無形,有時候不容易覺察他。

當我們心很粗糙時(有點抽象),似乎察覺不到身與心的關聯。

粗暴一點看見的方式,打比方說,我們做了不該做的事,頓時可以察覺心跳很快。

或凡經歷過重創的時刻,我們的心會痛,甚至不需費力的,隨時可以感知他的存在。而越感知到他,苦隨即而來。

同樣在得失面前,我們的心會恐懼。 尤其那份害怕得不到的念頭,完全控制了我們的心。


而心一直在變,因為心的對境很多,

我們當下的念頭/意念、我們的過往經驗,結合為特定時空中的認知,從而連動著心的運行。

舉例:到過一家餐廳點餐踩過雷(經驗),我們可能拒絕再次嘗試踏入餐廳不想要重複再一次不好的感受體驗(念頭),因為覺得那家餐廳的其他食物有可能都不會好吃(認知)。

諸如此類的情境可以有上千上百種組合,而有不同的"心的對應=心境"產生。故說境隨心轉,同理.

尤其當我們盡力了(行為),努力過了,心往往有所期待,就越是落空。心若有執著,就會起伏難受。

心可以控制嗎? 心會被控制。
心若沒有保持正念(善/清楚/明了),就容易被情緒帶走。

我們總習於相信雙眼看到的、雙耳聽聞的,認為那是主觀事實。 但仔細去挖掘,你(的心)知道那只是客觀事實,從來沒有既定的答案。在他那裡,他是對的;在你這裡,你也是對的。由此可知事物本質的多面性,別被固有認知所框架,要不斷從二元對立思維跳脫。

凡我們眼裡看到的都只是「內心的投射」。

所以更要時時警惕自己,看不到的,更是需要覺察和關照

就如一個人再也不聯繫你,說不定在他的角度這樣對你是好的, 諸如此類。

過度相信外境的表相,並非真實的,只會不斷的被認知念頭所束縛,徒增內心的負擔。

要如何跳脫呢?


心找不到方向的時候,,真的就如導航壞了,沒有覺知地開著車,沒有覺知的被'想要'的慾望架空,被情緒駕馭之上。 (親身經歷,切勿校仿)

當下(心的)意識很微弱,理智更是斷了線。原來心迷失了是這樣的狀態,沒關係,提起正念了知這個迷失的瞬間,他就過去了。

生活中更多的時候,我們的心無意識的在運作。無意識意即沒有覺知(consciousness),跟著自身的習性/固有認知去做事/說話/思考。輕則戴著眼鏡在找眼鏡,重則做出一件件害己害人的苦因(儘管本無意),與你相處的人剛好反映出你無意識/潛意識的鏡子,這也是親身示範。


每個人都是帶著自身的業(Karma)來到世界上。你成長的環境、接觸的人、培育出的個性與特徵,都離不開因果。如果沒有探索生命的真相,跟著外境(大環境乃至原生家庭等)活著,並無法提升我們了解事物本質的意識,從而在面對生老病死貪嗔癡愛別離苦等,承受過去自己造的業。

舉例:這一世中我們無法決定我們的長相,而長相又促成了眼緣,這些都是過去的業造成的。覺知他。

就如感受到苦,那不是任何人帶給你的,而是你的內心運作之後(大腦等)傳遞給自己的。

師父在打坐時會提醒,心沒有抓取、沒有抗拒、了了分明,得以讓我們的心放鬆下來。

師父說 找回你的心,回到原來的地方,沒有用大腦,自然的輕輕的流回胸口。


當心想要的時候,明白這個"想要"也會變,就不那麼苦。

要怎麼做? 安住/關照

關照不是愛惜自己,而是從自己與客觀事物之中抽離出來看自己。

修自己的心,只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,不是為了遇見誰。


#凡事要入心

#觀照自己的 "意念"




留言